扶贫工作队长吴志军:铁骨也柔情



华声在线讯(通讯员 彭世民)2017年3月,吴志军来到平江县木金乡后岩村驻村帮扶,转了四趟车,走过200多公里的山路,才到达后岩村,这一干就是三年多。

这位阳刚硬朗的硬汉子,和其他驻村干部一样,从报到村里那天起,他就带着队员每天走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吴志军作为扶贫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干部围绕推动精准扶贫、建强组织,积极申请项目资金,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合作共事,修路、装灯、打井、改造村容村貌……一桩桩一件件的暖心事,得到上下一致认可和尊重。

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后岩村位于平江县木金乡东北部,全村12个村民小组,共1200人,2014年确定为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80人。

吴志军既是扶贫工作队长,又兼任村上的第一书记。刚到后岩村,他便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里, 很快就熟悉了村情民情。经过沟通,他根据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和脱贫措施,与结对帮扶干部一起,给贫困户购买种子、化肥、鸡苗、猪仔、鱼苗等,通过生产帮扶,教育资助、就业支持、社会救助等方法,帮助贫困户生产增收和脱贫致富。

驻村三年来,吴志军帮助全村完成了9.5公里村组水泥道路硬化、新建800平方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在主干公路沿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等。“要做好农村工作,不能靠表态拍胸脯,关键要多跑多问,只有熟悉农村工作,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最渴望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吴志军说到。

要有好政策 更要靠勤劳

“脱贫不光要有好政策,更多的是要自己勤劳,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去创造。”过去,贫困户童爱民靠着补助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在吴志军的鼓励下,他养了10亩水面的鱼塘,种植了10亩水稻,150多只鸡,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今年在老屋旁边盖起了新房。

道岩组扶贫对象吴宗根的房子列入危房改建,政策补贴3万元。是请承包商,还是自己建?吴宗根十分纠结。

吴志军跟他算了一笔账:由承包商建,承包商要有钱挣,才能承包,自己建,劳力工资可以节简,材料也能有保证。经过吴志军的分析,最后吴宗根决定自己建,驻村工作队也去帮工,拌浆、挑砖……个个皮肤晒得黝黑。光是这一项,就为他节约了好几千元的资金。

在吴志军的带领下,经过干群的合力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80人,其中已脱贫71户268人,2018年全村实现脱贫出列。目前未脱贫近剩3户12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为1.01%。未脱贫3户计划在2020年底实现脱贫。

扶贫路漫漫 铁骨也柔情

吴志军,1998年入伍,在部队服役19年,当过排长、作训参谋、连长、通信股长,在部队救过灾、抢过险。转业的第一站,就是驻村扶贫,一呆便是三年。

每当看到别的驻村工作队有调换的时候,他也动摇过,但最后仍选择了坚守。因为他认为,脱贫攻坚是他走向社会后接触的第一件大事,能有幸参与其中,不仅对自己是个极好的锻炼,同时能为贫困户找到致富的门路,帮助别人也是件很快乐的事。

三年多时间里,吴志军每周至少在村里待五天。2017年进村扶贫,他就把自己当作平江人,当作后岩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学着听平江话,讲平江话。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带领村支两委一刻不歇,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奔波在村前村后,做好防控工作,动员复工复耕。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滴时间给村里的贫困户老人一一发短信、打电话,询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的确,吴志军是一名党性原则性强的年富力强军转干部,在村里三年,他风里来雨里去,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非一春之暖,扶贫工作队一天不撤队,他就坚持一日不下火线。

“扶贫工作队一天不撤队,我就坚持一日不下火线。”谈及扶贫工作,吴志军坚定的说到。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