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88位村民签下志愿书 去世后捐献遗体器官

华声在线5月22日讯(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记者 李琪 通讯员 罗旭斌)今天,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的88位村民,做了一个刷新传统丧葬观念的决定——集体签署志愿书,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

受感召 同村人受捐器官获幸福

“人死本来什么都不能带走,如果能救别人,那何乐而不为?”56岁的朱际葵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名字后,妻子和儿子也在一旁填表。今天,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签下了遗体器官自愿捐献的协议。

朱际葵是高田村一名普通的农民。在他身边,还有几十位老乡在排队,等着签署这份协议。81岁的老人、23岁的小伙子,一眼望去队伍中有白发也有青丝。

“遗体和器官捐献”,这是一个让许多人犹豫徘徊的话题。村民们为何做这样一个大爱的选择?“2014年的时候,村民严柳英提出捐献遗体器官。”高田村党总支书记张学文透露,当时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都很感动,将她的事情编成信息,在村委会群里和村民群里转发。

历来只认可土葬的村民,好不容易转变观念接受了火葬;但严柳英这个“颠覆”旧习俗的举动,再次刷新了村民对“生死”的观念。因为村里,有两位曾经病危的村民,多年前接受了别人捐赠的肾脏,现在仍在幸福地生活。

破旧俗 村民踊跃捐献遗体器官

2016年,村民赵光兴也找到了村委会,提出要和妻子张同连一起捐赠遗体器官。张学文和同事再次被触动,决定和这位70岁的老人一起签署协议,并号召村民们也来参与。“我们也是在群里发出号召,结果不断有人报名。”初步统计报名人数,联系浏阳市红十字会,经过最后的确定,村里决定在今天举行这个集中登记的仪式。

“我的4个孩子开始不理解,但我坚持,现在都同意了。”今天上午,赵光兴在登记仪式上,和妻子一起郑重地完成了心愿。他坦言,可能现在还有人不理解,但正确的选择和有意义的行动,会潜移默化去改变别人的。

看到这么多人签协议,湖南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副主任罗旭斌很感动,也非常感激这些村民。他坦言,活着时敢奋斗、有尊严、有希望,离开时很静美、有温度、有印记,也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选择。

故事一

她第一个“吃螃蟹”,感染了全村人

2014年,严柳英才41岁,她就是高田村第一个要捐献遗体器官的那个人。

严柳英天生一副热心肠,7年前村里来了一台献血车,她挽起袖子就上。“最近几年,看到过很多报道捐献器官救人的。”严柳英很多次感动得流泪,她决定也要成为一名捐献者。

她开始找到村上,得知村里不能办理手续。她又联系上了淳口镇,最后得知要去浏阳市红十字会才能签署协议。“我就自己坐了大巴去,60多公里,还挺远的。”虽然家人还没有同意,她坚持去办成了自己的事情,家人也慢慢理解了。

对于被自己“感染”的村民,严柳英表示,这本来就是对的决定,希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更多人来参与。

故事二

18年前受捐,“她”每天都感谢“他”

62岁的彭玲玲看起来,与普通的农家阿姨没有两样。

谁会知道,18年前的5月,她曾经因尿毒症在死亡线上挣扎;因为受捐了两个肾脏,她才健康地活到现在,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

其丈夫张德达告诉记者,2001年农历五月初六,因呕吐等“胃病”一直在治疗的彭玲玲晕倒,家人赶忙把她送到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结果医生告诉他,妻子不是胃病,而是尿毒症晚期,换肾是唯一生存的机会。

幸运的是,彭玲玲在医院住了2个月时,匹配到了合适的肾源。如今18年过去,彭玲玲依旧健康安好,她的身体和肾已经完全“融合”。

“我找过医生好几次,想去找到捐肾给我的人,去他家里感谢,医生不同意。”彭玲玲说,自己每一天都非常感恩,总觉得有个人陪伴在身边,那是救命的恩人。

得知村里有人想捐献遗体器官,张德达赶紧去报了名,今天第一个签下自己的名字。“我年纪大了,但身体如果有用,都捐。”他说,这也是回报妻子当年获得的救命之恩。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