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孩子沉迷短视频 家长和专家支招

2023-11-08 15:56:12 [责编:唐卓婧]
字体:【

长沙理工大学融媒体中心小记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孔玉平

7月31日,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发展调研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短视频已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使用率高达96.6%。对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短视频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数十名家长和孩子,有了以下发现。

心梗

“老六”式称呼、“报giào”式嬉皮、“电摇”式问候……据《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发起的一份线上调查显示,超过83%的参与者表示发现孩子在日常说话中使用“网络烂梗”(指无创意、无内涵、无品味的网络表达方式,通常来源于一些低俗的视频、游戏或直播内容,短视频是其主要传播方式),其成为了许多成年人心中的一根刺。

“经常会听见他说什么‘老六’、‘我没k’之类的话,但他告诉我是因为很多同学都这样讲。”朱女士的小孩正读五年级,在查阅发现儿子口中多次冒出的梗竟大都无厘头、甚至带有低俗恶趣味后,她严肃教育了孩子,却发现孩子并不太了解这些梗的来源或含义,“似乎说这些梗就能获得他人的关注,梗更像是孩子们的社交工具”。

在家长兼初中班主任的官女士看来,烂梗让孩子间的交流不再像以往那样纯粹。“明明是学生,却说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话”,对未成年人而言,爱玩是天性,模仿是本能,但当玩烂梗成为一种潮流,无意也会渐变为有意。“未成年人缺乏独立的判断力,三观尚未完全成形,这种‘流行’会在潜移默化中侵蚀其精神世界,传递不良价值观,导致其早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官女士表示着自己的忧虑。

短视频为何能如此火爆?“短平快”的特点是其“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流量时代,注意力即资源,为抓人眼球,越来越多的视频风格都偏向于短篇幅、平文风,快节奏,配上动感的音乐或深刻的画面,以给观众留下记忆点。

然而研究表明,碎片化、强刺激的娱乐消费会缩小青少年的注意力范围,从而减弱其深度思考的能力,让集中精力学习变得困难。

“老师讲解难算的数学题时容易走神想起周末刷到的搞笑短视频,遇到与游戏同名的历史人物就会联想起游戏教学视频里的内容,然后课就没听进去了。”常宁市莲花小学五年级的王同学在谈及短视频给他学习带来的影响时说。益阳市箴言龙光桥学校初二的孔同学也表示,有时自己写作业会无意哼唱短视频的爆款音乐,甚至晚上睡觉前脑海中也会自动播放。

家住长沙的张女士更是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接触短视频之后,渐渐变得没有耐心,不能静下心去阅读学习,“我给我家的小孩买了一柜子书,他们却很少看,最多也就是看看漫画书,还坚持不了多长时间,都不知道他上课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张女士无奈地说。

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时长限制,短视频所表达的内容多数都偏于外在浅层表象,很难深刻揭示丰富内涵;一些与解决复杂问题相关的、能满足青少年问题解决需求的教育类短视频,也往往限于短视频的“即时性”,而选择快速呈现问题解决步骤甚至是直接给出答案。长此以往,青少年会从主动学习转变为被动“抄答案”,略过了思考过程,从而影响到学习能力的提升。

创作育个性

学业压力大、空闲时间短是普遍存在于当前青少年群体间的问题,而短视频“短平快”的属性却恰恰填补了其碎片化的时间,满足了他们转移现实困难的需求,成为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短视频的内容很有趣、很丰富,会让我觉得放松,而且短视频刷起来也方便,不用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是孔同学喜欢短视频的原因,也是绝大多数受访学生喜欢短视频的原因。除了刷短视频,不少受访同学还会做短视频——通过拍摄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经剪辑后上传至社交平台进行存储和分享。

来自怀化、学舞蹈的刘同学就是一位短视频“小博主”,她会不时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比赛和练舞的日常。“抖音上很多背景音乐、滤镜、特效和道具可以帮助我创作,当短视频作品获得其他用户的点赞和好评时,我就会觉得很开心!”小刘同学笑着说,她表示自己还会通过和一起学舞蹈的朋友分享彼此的创作,来进行社交。

短视频平台的去中心化特性赋予了青少年群体更多表达权,满足他们旺盛的创作与社交需求,大大激励着青少年们大胆展示自我、释放个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很多青少年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会调动审美能力,发挥创造性,注重实践,自觉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论、技术和他人作品的优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认真、不服输的态度,是他们这个年龄中最宝贵的。”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力在《新艺新动能:当代中国青少年美术教育现状研究报告》中指出。

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戏曲艺术、健康养生……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各类知识在平台汇聚,短视频已成为专业科普和大众学习的新工具。《报告》和走访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认可短视频带来的学习、信息、才艺等方面的帮助、认同短视频在传播正能量和帮助社交生活方面的作用,且其在总体使用时长上表现出一定的克制性。

“我喜欢做手工,所以我会看一些手工类短视频进行学习;我还会收藏一些饮品博主的视频,偶尔在家跟做水果饮料;学校布置了手抄报作业时,我也会搜相关短视频进行样式参考。”孔同学告诉记者,她通过短视频学习到了许多,同时补充自己每天看短视频的时长不会超过一小时。其实,几乎所有受访的学生和家长都基本了解过度沉迷短视频所带来的危害,所以他们均不会放纵自我或孩子没有节制地一刷到底,有些家长甚至会严格限制孩子用手机刷短视频。

“刷短视频可以学到一些科普、历史、语法知识和生活常识”、“一些正能量的视频可以培养我们的红色情怀和英雄情结”、“一些防溺水、防诈骗类的视频制作得很形象生动,会让孩子印象更深刻”……从受访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得出:在合适时间和合理引导下使用短视频,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

引导促成长

既然短视频于孩子而言既可以是“魔鬼”,又可以是“天使”,那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呢?

家庭陪伴不可短。《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表明,亲子关系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比例更高。记者通过走访调查长沙市市区书店和商场的家长,发现多数父母都会花较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与生活,甚至有女性家长选择“全职陪伴”,他们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积极正向地辅导和引导孩子,因而其孩子相较于其他父母陪伴少的孩子使用短视频的频率更低、时间更短。“我会陪着他们一起坐着阅读,有时得空会选择带他们去看一部励志电影。”张女士向记者讲述着她预防孩子过度沉迷短视频的措施,“孩子们刷短视频的时间慢慢减少了一些,我觉得这是有用的。”张女士表示。

学校引导不可缺。“面对一阵风,气球会被吹走,而蝴蝶依旧可以随心飞舞,区别就在于蝴蝶有生命,有思考。”这句话来源于江苏南京的一位小学老师,针对班上孩子爱玩“网络烂梗”的现象,她专门召开了一次班会来教导孩子:面对网络热词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一深入形象的比喻赢得了10多万网友点赞。分析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烂梗”的场景,频率最高的场合是与同学交流。调查发现,学校举行关于合理使用短视频的主题教育班会或讲座较少,开展频率较低、受众范围限制,或仅以口头教育为主。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班会或讲座、举办辩论赛等多种方式来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热梗”,树立规范语言意识,提高语言规范能力,降低“网络烂梗”带来的负面效应。

法治监督不能少。在许多受访家长看来,短视频带来的负面效应来源于低质量的短视频本身。“通过短视频确实是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的,但这需要经过自己有意识的筛选,因为目前短视频大都是泥沙俱下的。”官女士表示。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学生家长龙女士表示“希望短视频行业能完善相关规范,提高‘违规成本’以提升短视频质量,希望所有短视频用户同心同力,借助法律法规、社会力量对短视频内容传播实施有效监督”。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短视频普及的洪流已不可阻挡,但我们大可不必将短视频视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洪水猛兽,放下成见和拒斥,正视其正面价值,恰当合理的使用,让短视频等信息技术积极发挥出其“天使一面”的功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良好的助力作用。

(一审:余画 二审:文杰 三审:禹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