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中国慈善个体户”杨海病逝:直到去世不忘慈善

2017-12-08 18:32:53 [来源:今日女报] [作者:吴迪] [责编:赖泳源]
字体:【

2008年,杨海联系慈善组织,为长沙市第一福利院捐赠轮椅。这张图片由杨海本人拍摄。

2010年,杨海在汝城麻风村

2016年冬,杨海与看望他的志愿者合影

杨海与人沟通的本子,上面写着麻风病人子女的感谢。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吴迪供图:受访者

那个叫杨海的人“走”了!

相比11年前的大名鼎鼎,如今的他,已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只是没想到,再一次出现,是他离世的消息。11月23日凌晨3时,曾多次战胜死神的“慈善斗士”杨海因病去世,享年51岁。他被称为首位“中国慈善个体户”,曾带给许多人希望: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

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一年,他又经历了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

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到了杨海的家人、朋友,以及长沙市第一福利院工作人员和曾经帮助过他的志愿者,试图还原他患病之后的日子。

11年前,他突然遭遇人生分水岭

杨海是怀化市会同县人,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过很多工作,还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做了将近一年的参赞助理。

1996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杨海在外国友人资助下,接受了心脏手术。此后,他放弃待遇优渥的工作,投身慈善。

接下来的十年,他不要任何工资、津贴和预算拨款,凭借着个人魅力以及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向国外募捐,平均每年募得捐款数十万美元,在内蒙古援建草原卫生院、在西藏和四川援建希望小学、在云南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在湖南组织志愿者医疗队……

2005年年末,杨海一直超负荷运转的身体吃不消了,他在组织志愿者深入各地麻风村时,病倒在永州市道县。2006年2月8日至10日,从来没有闲过的杨海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人们再见到他时,是在长沙市三医院的病床上。他被诊断为突发性脑梗塞。

那三天,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得知杨海生病的消息后,《今日女报》先后推出了特别专稿《中国慈善个体户生命垂危》和特刊《柔情铁汉真汉子——中国男人杨海》,深入挖掘杨海的感人事迹,以期帮助到杨海。

特刊首发当天,湖南很多爱心团体都开展义卖特刊募捐活动。随后,其他媒体纷纷报道,杨海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感动很多人。人们纷纷为其捐款。

经过治疗,杨海出院了。

病魔没有夺去他的生命,却夺去了他引以为傲的口才,他患了失语症!曾经凭借一流的口才鼓舞他人、安慰他人,为他人带来源源不断资助的他,在自己身患病痛时,却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只能用文字和别人交流。他的步伐也不再矫健了,右半身偏瘫,使他只能拖着地一步一步走。不仅身体垮了,精神世界也不再安稳!突发性脑梗塞使他患有器质性精神障碍,情绪有时会不稳定,常常会抑郁。

“一直到去世,都不曾忘记慈善事业”

杨海从长沙市第三医院出院后,在一个出租屋里住了一段时间,由保姆照料。但是因为他情绪不稳定,不能和保姆友好相处,加上他的病也需要专业照顾,家人无能为力,于是,朋友将他介绍到长沙市第一福利院。

长沙市第一福利院办公室副主任刘桂霞关心照顾了杨海十一年。

她回忆,当时杨海正处于恢复期,状态不是很好,也不是特别情愿过来,毕竟正值壮年,而福利院里多是老人和儿童。

刘桂霞试图慢慢走近他,在了解杨海的经历后,对他心生敬意。很快,福利院为杨海安排了单间,饮食起居上也尽量合他的心意。

慢慢地,杨海对刘桂霞产生了信任,开始敞开心扉。原来,杨海一直还想去工作,要去慰问麻风病人和艾滋病人,说麻风病人还等着他去送衣服、送被子、送药。

2008年,杨海在身体好转之后,积极联系慈善组织,为长沙市第一福利院募捐到107副拐杖,10个轮椅。

“一直到去世,他都不曾忘记自己的慈善事业。满脑子都是工作!”刘桂霞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他有时神志不清时,还会给我们安排慈善工作,比如说,‘你去看望麻风病人,他去看望艾滋病人’。”

在最后一次住院前,杨海还撑着病体,给刘桂霞写了一封信。“最后一封信,也全都是关于慈善工作的。”刘桂霞说,“从我认识他,到他‘走’,他一直是这样。”

在福利院的日子里,杨海最依赖的是福利院所属的长沙老年康复医院康复科主任罗格。因为杨海一直想着早点康复,每个月最盼望的就是和罗格见面,而罗格也十一年如一日,给他开药,并鼓励他。罗格说:药物治疗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给他信心。\>

长沙市第一福利院院长龙环是2009年调来福利院的,当他得知杨海因为怀化户口,不能享受长沙市“三无人员”救助的待遇后,主动向市民政局汇报,并且写了情况说明,最终长沙市民政局为杨海开了一个特例。>

“不能让这些人流汗、流泪又流血。”龙环说,“社会需要这样正能量的人物,社会也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像‘道德银行’一样,他之前存了道德进来,那么社会应该对他给予帮助。”

病床11年,来往近500个志愿者

过去十一年,杨海房间里最不缺的就是志愿者的身影,前前后后,来了近500人。他们就像杨海的延伸,将慈善精神传播开去。

早在2006年,杨海还处于昏迷状态时,长沙的志愿者们便开始在街头募捐,等他住进了福利院,志愿者们更是经常去看他。现为长沙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队长的陈旭便是其中之一。

陈旭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第一次到福利院看杨海,是2007年。那时,他房间里有一块白板,想和他说什么,便写在上面。陈旭知道杨海在发病前很关心麻风村的病人,便在白板上写下了“等有时间我代替你去汝城看麻风病人”。“他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陈旭回忆,“在那种情况下,他还惦记着麻风病人。”

2010年,陈旭实现了诺言。

而2010年也是杨海状态比较好的一年。杨海的哥哥杨波回忆,那一年年底,杨海给会同县的一座养老院捐赠冬季物资,还去汝城的麻风村看望了病人。

不幸的是,由于过度劳累,杨海的病情加重了。从此,医生建议他不可远行。

2016年12月,一位志愿者在杨海的对话笔记上发现了这样一段话:“我是你资助过的麻风村县城里的孩子。汝城县麻风村。那里的老人想让我谢谢你。那里的老人现在很好,他们都有了政府的帮助。”

杨海为他人做过的事,始终有人记得。

时间回到2012年,一名叫喻美玲(化名)的志愿者出现在杨海身边。

刚刚退休的她无意中结识了杨海,被他的故事打动,开始照顾杨海。有一段时间,她平均一天有6个小时是和杨海待在一起。喻美玲回忆,因为病情反复,杨海那段时间有些失去信心,基本不和外界联系,有时志愿者带着苹果来看他,他甚至将苹果丢出去。

见到这种情况,喻美玲决定,要恢复他的信心。她花一个月帮他改变了因为中风会不自觉流口水的习惯,她的朋友为他在长沙的平和堂商场购买了适合外出的衣服。

外在形象改变后,喻美玲开始尝试恢复一点他的慈善事业。她先和杨海许久未联系的朋友建立了联系,让杨海可以和他们短信聊天,同时带他去参加一些小型的慈善活动,比如去长沙市第三福利院看望老人,去市里的一些敬老院看望老人。杨海爱好摄影,他经常为这些老人拍照片,拍了之后一定会洗出来寄给他们。同时,他也为老人做一些临终关怀,让老人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喻美玲被杨海感动的同时,许多人也被喻美玲感动了。有志愿者一直给杨海充话费,过年过节还带着两个女儿去看他;杨海的三个大学同学,每月给杨海寄100元钱,一直到杨海去世;喻美玲的一位朋友,三年捐给杨海5200元钱……

这些人温暖着杨海,也带给他希望。

离去,无尽的怀念

杨海去世的消息,杨海的哥哥还瞒着八十多岁的母亲,因为老人在住院。

杨海在长沙,他的两个哥哥每年都会来看他几次。逢年过节,尤其是父母生日,杨海也一定会赶回来。去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是杨海母亲的生日,杨海和往常一样,赶回了家里,那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

杨海这次生病时,两个哥哥本打算第二天赶往长沙,没想到杨海第二天凌晨就去世了。杨波说:“在旁人眼里,有人觉得他伟大。但在家人眼里,他只是一个生了病的普通人。我弟弟太不容易了!”

同样没有见到杨海最后一面的,还有第一位外籍中医学博士、非洲人迪亚拉。他们是多年的合作伙伴,杨海生病后,他经常邀请杨海到云南调养身体,有时还到长沙来看望杨海。迪亚拉说,杨海经常和他短信沟通,商量什么时候可以继续开展艾滋病项目和麻风村项目,就好像他从来没有中风过一样。

“这次艾滋病日我还想邀请他一起参加活动。”迪亚拉说,“想不到他突然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