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做客华声沙龙,最迫切的心愿是城市水治理被人们关注。 见习记者 李毅 摄
刘波逐一解读污染中的结构分类。 见习记者 李毅 摄
华声沙龙现场,齐聚政、商各界人士。 见习记者 李毅 摄
华声在线10月27日讯(记者 赖泳源)“我曾致信中国七大流域干流80座城市市长,呼吁建设‘海绵体’城市,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5%,以减少城市内涝,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无人回复。”26日上午,常德市江北水系综合治理办公室项目协调员刘波做客由华声在线和三湘都市报主办的华声沙龙,“像摇滚一样地呐喊”,继续阐述他“不在城市看海”的中国梦。
连续两年寄信市长们 至今无人回复
早在2004年9月,刘波已开始关注国内水资源领域的严峻形势,推动常德市政府、湖南省建设厅,联合德国汉诺威市政府、汉诺威水协、荷兰乌特勒支市市政府,向欧盟申请中欧环境对话项目,即《以常德市城区穿紫河为例—促进亚洲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2005年12月,欧盟在众多申报项目中,批准了这一项目,并于2006年3月启动。刘波同年被任为常德市政府及省建设厅欧盟亚洲环境支持项目联络办公室中方协调员。
与此同时,武汉、北京等各地都连遭“看海”调侃,新四大火炉的公布,也让网友揪心不已。然而对刘波冲击最大的,是担任协调员期间了解到水资源处理上中国的粗放式管理和欧盟的精细化操作的对比。“国外采用LID技术,将海绵体城市的概念落到实处,实现了绿色生态修复。”对于他的看法,华声沙龙现场的一名听众表示,在中国这种观念或许太超前。
基于这种理念,去年5月4日,刘波给中国七大流域干流80座城市的市长们分别寄信,呼吁建设“海绵体”城市,减少城市内涝,科学利用水资源,遗憾的是没有一位市长给他回信。2013年3月10日,刘波再一次向这80位城市市长发出了挂号信,但直至今日,无人回复。
对于这种现象,刘波认为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中国的市长们太辛苦了,成天的会议已经让他们没有时间处理市民来信,更没有时间来思考他们治下的城市如何科学发展,毕竟GDP是长期考核他们工作业绩的指标。”他说话的时候眼神流露出一丝无奈。在向各地市长呼吁的同时,刘波还起草了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的代表议案和委员提案,国家水利部均给予正式的回复,但离他的梦想还有很大的距离。
“海绵体城市”化解“水热两重天”
“让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小区都有吸收雨水的能力,不让雨水排走,干旱、没有水的时候再把雨水释放出来,这样又能改变气候又能防止内涝。”对于国内居民来说“海绵体”城市是个陌生的概念,刘波这样解释道。
海绵体城市意在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
今年是中国“水热两重天”频发的一年,刘波表示内涝和城市热岛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热岛效应下,整个社会发展是处于一种负向停滞的状态,内涝是暂时的,可能会造成车辆房屋的被淹,会造成财产损失;热岛效应下,很多单位会放假,造成劳动效率下降,医院床位爆满,所有的损失远远大于内涝的损失,“这是不为网友所了解的。”海绵体城市可以减少城市内涝,此外城市每年通过减少硬化面积3%-5%,循序渐进,恢复城市的绿色生态功能,是化解内涝和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
与海绵体城市对应的是LID 技术,其英文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LID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对于这项技术,刘波称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仅有一些城市采用了个别的LID技术,如绿色屋顶,但目的仅仅是为了节能,设计上没有从减少暴雨径流和延迟峰值来考虑。
绿色生态工业并非“吃力不讨好”
在英文词汇中生态是Ecologic,经济是Economic,它们拥有共同的词根Eco ,它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家以及共生。“我们的经济发展也要共生和谐。”刘波认为古人是智慧的,生态和经济同源的特征,表明古人意识到两者的互通性。
“中国目前过度地追求GDP的增长,资源消耗会越来越快,生存环境会有非常大的危机。”刘波表示中国的GDP有很多的水分和泡沫,经济发展成本远远高于欧美国家。美国宗教经济学家肯尼思·艾瓦特·博尔丁也有一句名言,“任何相信物质上能无限增长的人,在一个物质有限的星球上若不是神经错乱就是经济学家。”
刘波向华声网友解释了他眼中的“建立水资源领域产业发展模式”,即可以通过设置国际水资源合作中心和国家级水务实验室等国际合作的方式,继而从法律的顶层设计上予以保护和支持,在工程实践方面,进行城乡流域及社区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以及产业培育、投资融资、人才培育等方面多下工夫,完全可以建立中国的水资源领域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西方主导的碳政治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与其说是一个压力,不如说是一个考验,更不如说一个绝好的机会。”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曾说过。他认为中国能否在国际谈判中成为法律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定者,是对中国政治家统领能力、中国综合实力和中国体制优越性的考验,是对中国能否成为国际社会领导者的考验。
在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大前提下,环境治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少领导认为绿色生态产业投入大,需要时间长,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刘波认为实际并非如此,它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如果国家围绕绿色生态工业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的话,会刺激生态产业的长足发展,改善城乡的人居环境,是一举多得的产业。
华声沙龙结束后,刘波将驱车从长沙经过益阳到达常德,路过湘江、资水和沅水,三条江河都流向长江。在他看来,水资源的整治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事情,只有流域城市都行动起来,减少城市内涝,科学利用水资源,不在城市看海才能不再是一个奢望。